翻譯風格小議
[ 2006-03-18 12:51 ]
雨果說過:“拿走這件簡單而微小的東西:風格,那么伏爾泰、帕斯卡爾、拉封丹、莫里哀這些大師身上,還將剩下什么呢?”風格是一個作家的標志,尤其是他們之所以成為大作家的標志。因此,要將一位作家的作品翻譯成另一種文字,風格總是需要譯者考慮的要素之一??墒?,要將一位作家的風格“原汁原味”地傳達出來談何容易!由于兩種文字的不同,特別是東西方文字的巨大差異,可以斷言,要將一位作家的風格百分之百地表達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綜觀我國的翻譯作品,有哪一部做到了完美地傳達原作者的風格了呢?朱生豪、傅雷這些大翻譯家已經(jīng)把莎士比亞和巴爾扎克的風格翻譯出來了嗎?不要忘記,風格是和語言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語言的不同,必然會使風格產(chǎn)生變化,這就給翻譯者帶來不可克服的困難。
話說回來,一個翻譯家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力圖將原作的風格傳達出來,因為風格與原作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倘若傳達不出這種風格,譯品就會缺少點什么。你總不能把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譯成纖弱柔美的風格吧,那就太失真了。但是,他的渾厚、雄健、博大又混雜著寵雜、粗疏、用字不夠講究,這些難道都要一古腦兒表達出來嗎?這樣只會使讀者感到譯文有問題,譯者的文字修養(yǎng)欠火候,而不會認為這就是巴爾扎克的風格。所以,譯者翻譯時是有所取舍的,他要考慮到文字的優(yōu)美,常常會“拔高”一下原作,而很少會“硬譯”到底的,更不用說意譯派把譯文的優(yōu)美放在第一位,不斷做拔高的工作。據(jù)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有的作家的風格不必原汁原味、不打折扣地介紹過來。
但譯者也不用太擔心,風格又是同作品內容相結合的。莎士比亞對帝王將相、豪門貴族的描繪,巴爾扎克對封建貴族和資產(chǎn)階級的刻畫,與他們的風格有莫大關系,至少他們的雄渾氣勢是由此而來的,這種風格特點總能在譯品中表現(xiàn)出來,不同的譯者一般都可以傳達出這種特點。換句話說,風格是可以部分或基本上傳達出來的,這就是為什么不同國家的讀者都可以從譯作體會到別國作家的風格。
饒有趣味的是,翻譯作品倒不會出現(xiàn)“千人一面”的結果,不同的譯者就有不同的譯品。朱生豪的譯作與卞之琳的譯作存在很大差別,更與孫大雨的譯作大相徑庭。你翻翻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巴爾扎克全集》,就會發(fā)現(xiàn)不同譯者的譯品在風格上千差萬別。倒不是不同譯者對莎士比亞或巴爾扎克的風格有不同的理解,而是他們的文字特點和修養(yǎng)以及翻譯技巧和觀點起了作用。拿莎士比亞來說,用散文去翻譯詩劇和用詩去翻譯詩劇,本身就存在極大的差異。從傳達原作風格來說,用詩去翻譯詩劇才能做得較好一些,問題是譯詩的水平是否能達到一流。
既然譯者有自己的文字風格,那么他在翻譯不同作家的作品時就很難做到克服自己的文字風格,而用另一種文字風格去翻譯另一個作家的作品。我們經(jīng)常看到的是同一個譯者在翻譯不同作家的作品時,總是用同一個筆調。當然也有例外,如傅雷在翻譯伏爾泰的哲理小說時,能夠很好地把原作的諷刺幽默表達出來,這就表明傅雷的翻譯水平確實很高。聰明的譯者會選擇自己拿手的體裁來翻譯,例如楊絳就擅長翻譯流浪漢體小說,自然,以“水滸體”去翻譯流浪漢體小說是否能傳達原作風格,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