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連科:讀者喜愛比獲獎更重要
作家閻連科在北京生活多年,鄉(xiāng)音不改,就帶著濃重的河南口音在電話里描述他對被提名參選2013年英國布克國際文學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的感受。
感受很簡單:獲提名首先表明作品有更多讀者,有更多人喜歡;這比最后拿沒拿到獎更重要;是否第一個獲布克國際文學獎提名的華裔作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中文寫作的中國作家在國際上被更多人知道、閱讀。
布克國際文學獎是英國最重要的年度布克文學獎(Man Booker Prize)的延伸,每兩年頒發(fā)一次。今年的10名入圍作家名單24日在印度拉賈斯坦舉行的齋浦爾文學節(jié)開幕當天宣布。
評委主宰
這個獎的候選名單由評委從英國以外的各國作家中甄選、提名;獎金60,000英鎊;獲獎作家可以指定自己作品的一名翻譯獲得15,000英鎊的翻譯獎。
評選過程不包括出版商或經(jīng)紀代理的推薦,而評委基于自己的閱讀和評判選擇提名作家。
布克獎官網(wǎng)上解釋說,提名不是根據(jù)哪一部具體作品,而是看一名作家的作品整體情況。
今年的布克國際文學獎評委從原來的三人擴大到五人,其中包括《千年敬祈》和《漂泊者》作者、旅美華人作家李翊云。
該獎發(fā)言人說,今年提名名單“令人意外”,入圍的10位作家來自九個不同國家,作品涉獵題材極為廣泛,主要原因之一是評委人數(shù)增加,較年輕,且閱讀取向更偏重“現(xiàn)代手法”而不是傳統(tǒng)的敘述。
“精神真實”
閻連科把自己歸類為“反叛”型作家。首先是反叛自己,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斷反叛自己;再有就是人們生活在其中的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和生存狀態(tài)中他感到要反叛的東西。
有評論員稱他的作品往往有“一劍封喉”之效,用文學手法直切“精神真實”、現(xiàn)實的本質(zhì)。
他周五(1月25日)中午從朋友處聽說自己獲布克國際文學獎提名,又聽說是因為《受活》而得到提名。
2004年的《受活》英譯本名為 Lenin's Kisses(列寧吻),情節(jié)大致是說一個叫受活莊的村子,村民全部殘疾且視健全者為另類;主人公柳縣長想出購買列寧遺體來推動當?shù)芈糜谓?jīng)濟,期間發(fā)現(xiàn)了受活莊,帶領村民組建絕術團外出走世界,紅遍方圓百里。
這部作品改變了閻連科的人生軌跡;小說出版后被令回地方,遂轉(zhuǎn)業(yè)成北京專業(yè)作家。這部小說是他非常鐘愛的作品之一。
閻連科作品在海外比較知名的還有《丁莊夢》等。
1958年出生在河南嵩縣的原軍隊作家閻連科1978年入伍,同年開始寫作,1985年畢業(yè)于河南大學政教系,1991年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2004年成為北京作協(xié)專業(yè)作家;他30多年的寫作生涯中曾多次獲獎,包括魯迅文學獎和老舍文學獎。
“幸運”
與不少中國小說作家相比,閻連科認為自己的作品較多被翻譯到海外,從創(chuàng)作角度來說“很幸運”。
他透露說,近些年來他的作品一般是先在法國出版,每年一本,大約已有七、八本;然后再被翻譯成英文在其他地區(qū)出版。
去年,他的《四書》在法國出版,英譯本稍后將在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出版。
“我當然希望自己的小說能在中國出,”他說。
最新作品《炸裂志》已經(jīng)完稿,情節(jié)大致是描述中國一個靜謐小村如何在改革開放三十年里變成京津滬之類大都市,“但還不知道今年能否在中國面世”。
“埋頭拉車”
用中文寫作的華人作家在國際文壇被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的讀者所認識、接受和喜愛,這對中國文學界將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
閻連科說,至少對他個人的寫作不會有什么影響;因為他屬于“埋頭拉車,不看方向”的人,寫自己認為想寫、該寫的東西,而不會跟著某個風向標決定題材和手法。
換而言之,如果他的創(chuàng)作激情被中國現(xiàn)實中的國際元素激發(fā),那么你可以預計他的作品中增加了“國際色彩、國際角度”,但根子將始終扎在中國的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