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網的MBTI人格測試,真的可以定義我們嗎?
中國日報雙語新聞 2022-04-23 09:00
最近,一個叫做MBTI的性格測試突然受到了職場、求學等領域的廣泛關注。
國內外社交平臺涌現(xiàn)不少以MBTI人格類型命名的群組,網友們制作的各種人格類型的表情包相繼出圈。
Chances are you’ve taken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or will. Roughly 2 million people a year do.
你很有可能已經做過MBTI測試了,或正要做。每年約有200萬人進行這一測試。
什么是MBTI?
MBTI的全稱是,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它是由美國作家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Isabel Briggs Myers)和她的母親凱瑟琳·庫克·布里格斯(Katherine Cook Briggs)共同制定的一種人格類型理論模型。
MBTI是一種自我報告式的人格測評工具,用以衡量和描述人們在獲取信息、作出決策、對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和不同的人格類型表現(xiàn)。
Isabel Myers (1897-1980) and her mother, Katharine Cook Briggs (1875-1968), developers of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instrument, shared a vision. They wanted to enable individuals to grow through an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healthy personalities and to enhance harmony and productivity in diverse groups.
Isabel Myers和她的母親Katharine Cook Briggs是MBTI的開發(fā)者。她們都希望通過理解和欣賞健康人格中的個體差異來促使個人成長,并提高不同群體的和諧和生產力。
MBTI測試嘗試分配四個類別:內向(Introversion)或外向(Extroversion)、實感(Sensing)或直覺(Intuition)、思考(Thinking)或情感(Feeling)、判斷(Judging)或感知(Perceiving)。
取各類別的首字母,就可以得出測試的結果,如“INFP”、“ESFJ”......四個維度的不同偏好排列組合,便形成16種人格類型。MBTI十六型人格測試結果分為4個大類,包括分析家、外交家、守護者和探險家。
MBTI為什么火了?
MBTI為何受到歡迎?普遍認為,MBTI以“科學測試”和“職業(yè)建議”為基礎,并且有著標準的測量體系,故而被賦予了較強的可信度。加之,MBTI通過一類人的生命軌跡描繪出一組人格畫像,更加生動的同時,也便于傳播。
《紐約時報》表示,MBTI的持久流行是因為人們喜歡參加考試:
The NY Times recently suggested the enduring popularity of the MBTI is because people like to take the test: “part of its appeal may be that regular people just like taking it.”
《紐約時報》最近表示,MBTI火爆是因為人們喜歡參加考試:“可能是人們喜歡做小測試”。
很多人能夠以此為坐標,來認識并分析自己的性格表現(xiàn)。記住朋友的MBTI,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社交禮儀。有網友甚至研究出了MBTI配對表。
“本人ENFP,在線找一個INFJ貼貼”
“我是ISFJ,ESFP在哪里?聽說我們很互補。”
“我覺得ISFJ的人很好哎,能照顧別人?!?br>“INFJ,我居然和柏拉圖是一種類型。!”
……
在工作場域中,研究發(fā)現(xiàn),高校教師中,N型(直覺)比例較高,他們傾向于使用抽象、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傳授知識;而醫(yī)務工作者中,xSTJ型比例較大,這項工作對具體感覺(S)、邏輯思維(T)和主觀判斷力(J)的要求更高;而企業(yè)管理者通常以xxTJ型為主,他們更重視思考(T)與判斷(J),會依據(jù)自身對世界的判斷來構建規(guī)則,并且傾向于對自己及他人發(fā)出嚴格的指令。
同時,MBTI 實際上已被證明可以作為在工作組和團隊中開始有關個性問題的對話的方法。
A 2009 study of “1,630 people working in 156 teams in a Swedish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oncluded that MBTI personality profiles could be “a vehicle for group member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 because it gives them something to talk about.
2009 年一項針對“一家瑞典工業(yè)組織156個團隊中的1630名員工”的研究得出結論,MBTI性格概況可以“讓團隊成員更好地了解彼此”,因為這讓他們有話題聊。
除此之外,MBTI愛好者們還熱衷于分析各種公眾人物的類型,以獲得與他們的鏈接,滿足自我認同感。前幾天,#谷愛凌的MBTI是INTJ#上了熱搜。
在一檔采訪里,谷愛凌說:“我是INTJ,我知道我是內向的人,但是我還能學習怎么更好地去跟其他人交流,如果我沒有很多的能量,我可能會感覺有點累,因為我沒辦法把我的公眾人物,把我的外向的自己表達出來,我更想一個人在屋子里高高興興地學習,學物理,寫作文?!?/p>
測試結果顯示,“INTJ”代表特征是“理智”“獨立”“有規(guī)劃”。于是全網的INTJ都開始陷入狂歡:“我和谷愛凌是一種類型的人誒!”
科學還是玄學?
當然也有不少人對MBTI半信半疑,提出了對其科學性的質疑。其實,盡管MBTI測試在企業(yè)中已經備受青睞,但心理學學術界尚未對其表示認可。
Despite the far-reaching use of the assessment in organizations, the academic psychological community has been slow to embrace it.
盡管MBTI測試在企業(yè)中已經備受青睞,但它尚未得到心理學學術界的認可。
No major journal has published research on the MBTI, which academics consider a strong repudiation of the test’s authority.
目前還沒有主流期刊發(fā)表有關MBTI的研究,學者們認為這是對該測試權威性的強烈否定。
牛津大學教授埃姆雷解釋說,與其他性格測試不同,MBTI的吸引力在于它是“非評判性的”,意味著所有的結果都是積極的,對缺點閉口不提。
事實上,人很容易相信一個抽象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并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即使內容空洞,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MBTI是主觀的,里面的選擇都是基于自我認知,在測試中不可避免地會加入一部分理想人格,促使人們從他們所做的和已經做過的事情中尋找價值。
Barnum Effect refers to our tendency to think that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about our personalities is about us regardless of its generalisability.
“巴納姆效應”是指我們傾向于認為所提供的關于我們個性的信息是關于我們的,而不管其普遍性如何。
“世界上個體數(shù)十億,難道只有十六種完全一樣的人格嗎?”
MBTI測試本身,只是一個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和了解自我的工具,沒有一種類型是對還是錯。人們本身的多元和復雜,是再精確的量表都無法衡量的。所以萬萬不可將測試結果奉為圭臬,阻礙自己不斷嘗試的腳步。
編輯:陳月華
實習生:陸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