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和“表情包”的英語完全不同!沒幾個人知道……
微信公眾號“侃英語”? 2019-12-24 14:52
昨天,微信悄咪咪進行了一次重大更新,朋友圈沸騰了。
此次新版本微信中加入了一個重要功能,那就是支持用表情包來回復朋友圈。
這可讓喜愛表情包的童鞋們激動壞了。一時間,朋友圈battle四起、戰(zhàn)況慘烈,幾乎每條朋友圈下面都出現(xiàn)了表情包回復,侃哥我也順手撈了一大撥表情包。
今天侃哥就蹭這個熱點跟大家侃一侃跟“表情包”有關的英文。
首先思考一下,為什么“表情包”會流行起來?
人類正常的面對面交流都是通過語言、表情、動作等方式綜合傳遞,而在網(wǎng)絡文字聊天場景中,表情、動作是被閹割的,一些微妙的情緒無法僅僅通過文字表達出來。
比如冷場的時候,說什么都不太合適。這時,一個表情包就能活躍氣氛,作為人際間的緩沖剛剛好。
“表情包”的英語叫meme(/mi:m/),不要念成“me me”。
在講meme之前,我們先區(qū)別一個概念—emoji。
Emoji是日語“絵文字”?,e代表“絵”?(picture),moji代表“文字”?(character)。所以emoji代表一種“圖畫文字”,比如這些:
而meme(表情包)可以說是升級版的emoji,用圖片、動圖、文字結合來傳遞信息。
比如我國網(wǎng)上經典的黑白熊貓或蘑菇頭等表情包:
牛津詞典給出了meme的兩層定義:
1. an idea that is passed from one member of society to another, not in the genes but often by people copying it
[譯]社會成員之間傳遞的理念,通過模仿而非遺傳的方式進行。
2. an image, a video, a piece of text, etc. that is passed very quickly from one Internet user to another, often with slight changes that make it humorous
[譯]在網(wǎng)友間傳遞非??斓膱D片、視頻、或段子,通常比較搞笑。
meme的第一層含義挺難理解,因為在漢語中沒有對標的概念。
這個詞其實是英國科學家Richard Dawkins(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s)中首度提出。
meme的本質是一種“文化的傳遞”, 跟基因傳遞類似,但它又不是基因。為了讓新詞的發(fā)音接近于gene(基因),道金斯選擇了希臘詞mimeme(模仿),去掉詞頭mi后,得到了meme。
meme其實指“同一個文化氛圍中,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思想、行為或者風格”,國內還真沒有一個對標的概念。我把它理解為“文化基因”,比如用“握手”來表示友好的動作就是一種meme。
網(wǎng)上的meme嚴格來說應該是internet meme,現(xiàn)在也簡稱為meme, 指“像病毒那樣具有傳播性的帶文字的圖片或動圖”,這個概念就是咱們常說的“表情包”了。
meme可以是靜止的(jpg格式),也可以是動態(tài)的(gif格式)。
看到這里,有人可能會問,sticker是什么,跟meme什么區(qū)別?
很簡單,meme是“表情包”,而sticker指“貼紙”。
meme之所以會在網(wǎng)上流傳,是因為它本身有很多信息量,會讓人們產生共鳴。
但sticker就沒什么實質內容了,就是一張靜止或動態(tài)的圖,是我們聊天、做手帳、做視頻時加入的視覺輔助工具。
類似這些:
微信表情開放平臺的官方網(wǎng)址是:sticker.weixin.qq.com,里面就用了sticker一詞,可見“表情”的本質就是“貼紙”(sticker),并不是“表情包”(meme)。
還有下面這種圖案,也容易和表情包(meme)搞混:
類似上圖這些由字符或者字母的組合,叫emoticon(emotion+icon),翻成中文叫“表情符號”,隨著更為生動的emoji和表情包的出現(xiàn),相對單調的emoticon就用得比較少了。
所以,總結一下:
emoji:繪文字
meme:表情包
sticker:貼紙
emoticon:表情符號
其實廣義來說,它們都可被稱為“表情”?!氨砬椤笔蔷W(wǎng)友們表達自我時必不可少的元素,有了它們,互聯(lián)網(wǎng)內容才更加精彩、富有魅力。
不過,也有陰謀論者說表情包是個大大的陰謀:
人類最早用圖像記錄事件,隨著人類文明發(fā)展,文字出現(xiàn)了,極大地方便了交流和文化傳承。但表情包反其道而行之,不斷弱化人類文字表達水平、最終將導致人類文明退步!
不管怎么樣,我覺得表情包還是很歡樂的,甚至是一種比文字更高級的表達方式。
本文已獲授權,如需轉載請與原作者聯(lián)系。
(來源:微信公眾號“侃英語” 編輯:y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