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熱詞:非自愿獨身者
牛津辭典 2018-05-09 11:34
本期牛津熱詞,我們將關(guān)注一種和仇視女性有關(guān)的亞文化。
日前,Alex Minassian在加拿大多倫多受審,他因駕駛一輛面包車沖撞行人,造成10人死亡,14人受傷。就在這起恐怖事件發(fā)生之前,Minassian在Facebook上發(fā)布消息稱:“The Incel Rebellion has already begun!(非自愿處男的叛亂已經(jīng)開始了?。?/p>
Incel是involuntary celibate(非自愿獨身者)的簡稱,指網(wǎng)絡(luò)社區(qū)“manosphere”上的一種亞文化,代表成員為異性戀男性,他們通常極端厭惡女性,將自身的性生活缺失和兩性關(guān)系的失敗歸咎于女性。
人們普遍認為該詞應歸功于加拿大人Alana,她于1993年創(chuàng)立了Alana’s Involuntary Celibacy Project,該項目是一個在線空間,在這里鼓勵較晚才有性經(jīng)驗的人們自我表達。到了2000年左右,involuntary celibacy作為一個非正式術(shù)語在manosphere中使用,首次作為幽默性詞匯,之后成為更正式的用法,指與鼓吹男性權(quán)利相關(guān)的互聯(lián)網(wǎng)領(lǐng)域。
這個短語何時簡寫為incel并不十分清楚,但在2013年,網(wǎng)上出現(xiàn)了臭名昭著的Reddit社區(qū),即r/incel。由于該論壇充斥大量的性別歧視和仇女情結(jié)內(nèi)容,包括主張針對女性的性暴力,并對Elliot Rodger(一個自封的incel,他在2014年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槍殺學生)進行贊頌,Reddit在2017年禁止這一社群。
非自愿獨身者們,以及更大的manosphere,都會使用更多的詞匯來描述他們的受害感受,包括alphash、betas和cucks,red pills、blue pills和black pills等等。今年二月,我們注意到了deepfake或pornography的出現(xiàn),它們指將女明星的臉換到色情演員身上,這兩個詞匯也在manosphere線上社區(qū)流行開來。
在這一網(wǎng)絡(luò)社區(qū)里,cel已然成為一個頗有產(chǎn)量的組合形式,例如volcel指voluntary celibate(自愿獨身者),這是頗受歡迎的MGTOW中的一類。而MGTOW是Men Going Their Own Way運動的首字母縮寫,指因為相信男性受到壓迫而拒絕女性的男人們。
Incel一詞從其起源一路走來,路程漫長,其中celibate(禁欲者)首次使用是在17世紀,指神父們。而它最初源自拉丁語caelebs,即“未婚的、不婚的”,最初的起源模糊不清,但其衍生詞正在日益凸顯出來。
文章編譯自以下英文原文的部分內(nèi)容:
歡迎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牛津辭典(微信號:OxfordDictionaries)以及微博:@牛津辭典微博
(來源:牛津辭典 編輯: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