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絨、羽絨、兔絨:“絨”的故事
《英語學習》雜志 2016-03-07 10:07
作者:陳國華
摘選自《英語學習》雜志
說漢語的人把羽絨、羊絨、兔絨、駝絨都看作絨,說英語的人卻不這樣看。對他們來說,羽絨是down,羊絨是cashmere,兔絨是Angora,駝絨是camel hair。
Cashmere一般譯成開司米,是cashmere wool“開司米毛”或cashmere shawl“開司米披肩”的簡稱,織這種披肩用的是Cashmere goat“開司米山羊”身上的絨毛。Cashmere和Kashmir是同一個地名的兩種不同寫法,指的是位于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國西藏交界處的克什米爾地區(qū),當?shù)氐囊吧窖蚓徒衏ashmere goat。Cashmere是18、19世紀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寫法,現(xiàn)在的正式寫法是Kashmir。這里我們姑且仍沿用傳統(tǒng)譯名。
并不是開司米羊身上的毛全都是開司米毛或絨毛。這種羊身上實際有兩層毛(a double fleece或two-coated fleece),即外層或上層毛(outer coating of hair)和內(nèi)層或底層毛(undercoat或ground hair)或絨毛(underdown、down hair)。外層毛又粗(coarse)、又直、又硬,羊身上一年四季都有,起保護作用,稱為護毛(guard hair),漢語把動物的這種毛稱為毫,如羊毫、豬豪。絨毛,尤其是脖子周圍的絨毛,纖細而柔韌,保暖性能極好,羊身上僅寒季才有,這種絨毛才叫cashmere。進入秋季后,隨著日照時間越來越短,羊身上會長出絨毛,以抵御冬季的嚴寒;冬季過去,絨毛會逐漸自然脫落。牧羊人會在換毛時節(jié)(molting season)用梳子把絨毛梳下來,或干脆用羊毛剪把羊身上所有的毛都剪下來,經(jīng)過去毛(dehairing)這道工序,把護毛除去,才能把絨毛紡成線,織成各種羊絨制品。不過如今任何長著這種絨毛的山羊,不論它養(yǎng)在哪里,是不是真正的克什米爾種,都叫cashmere goat,用其身上的絨毛織成的紡織品,只要符合羊絨行業(yè)內(nèi)部規(guī)定的標準,都叫cashmere。
開司米羊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被當?shù)厝笋Z化了。15世紀時,克什米爾的統(tǒng)治者從土耳其斯坦引進了一些織工,到了18—19世紀,該地區(qū)的羊絨紡織業(yè)已經(jīng)十分發(fā)達。人們用羊絨織成大幅披肩,款式雍容華貴,圖案美觀大方,手感柔軟滑膩,暢銷中西亞和中東。
1798年拿破侖率軍遠征埃及,遠征軍的騎兵司令是后來著名作家大仲馬的父親托馬-亞歷山大·仲馬(Thomas-Alexandre 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1762—1806)。據(jù)說這位仲馬將軍讓人把一條精美的開司米披肩捎回巴黎,其華美的式樣和高貴的質(zhì)地在巴黎引起轟動,法國的毛紡業(yè)主很快開始仿制。這種披肩和圍巾由此風靡西方上流社會,像多年前進入西方的絲綢一樣,成為一種地位象征。
巴黎的時尚很快傳到了英國?!杜=蛴⒄Z詞典》所收cashmere的最早例證出自19世紀英國著名評論家兼政客克羅柯(John Wilson Croker)1822年1月11日的日記??肆_柯寫道:She... and Lady Eliz. were dressed in rich cashmeres... the wide borders of the shawls making the flounce of the gown.’她……和伊麗莎身披富麗堂皇的開司米……披肩的寬邊構(gòu)成了曳地裙的荷葉邊?!~條里接下來的幾個例證也都是用來指羊絨披肩;cashmere的第二個義項才是“制作這種披肩的材料”。
讓人費解的是,cashmere這樣一個來龍去脈比較清楚的詞,進入漢語后,竟然變成了開司米, 聽起來與“克/喀什米爾”、“羊絨”或“羊絨披肩”毫不相干。結(jié)果就是,許多人可能并不知道開司米和羊絨原本是一回事。有意思的是,今年元旦期間我偶然發(fā)現(xiàn),開司米和羊絨如今確實已經(jīng)不完全是一回事了。事情的起因是我的妻子女兒年前回中國過圣誕節(jié)假,臨行前受定居在英國的華人朋友之托代買開司米毛線。元旦期間我們回洛陽探親,順便去了一家毛線店。進門后,妻子問有沒有開司米毛線,店主回答說,很長時間都沒有進開司米了,現(xiàn)在最好的毛線是羊絨和駝絨的,并指了指旁邊擺放的幾件織好的毛衣說,這些就是羊絨的。由于不確定朋友要的是不是羊絨線,我們沒有買。
回到北京后,我上網(wǎng)查”開司米”,想弄清楚開司米和羊絨究竟是不是一回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百度百科上說:“實際上,流行于民間的開司米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司米,不過是一種化纖產(chǎn)品,防寒保暖性比較差?!睂τ陂_司米絨,百度百科是這樣介紹的:
開司米絨又稱雪絨、奧綸絨。通常是指用85%以上的丙烯腈與第二和第三單體的共聚物,經(jīng)濕法紡絲或干法紡絲制得的合成纖維。它具有柔軟、輕盈、保暖、耐腐蝕、耐光等特點,類似羊毛的短纖維。它的密度比羊毛小,有人造羊毛之稱。[……]可純紡(如開司米絨毛線)或與羊毛混紡制成毛線、毛織物等。用它制成的毛線,特別是輕軟的膨體絨線,早就為人們所喜愛。
雪絨為什么叫雪絨,筆者尚不得而知。奧倫絨譯自英文Orlon,這是杜邦公司1941年發(fā)明的一種腈綸纖維(acrylicfiber)的商標名。盡管這種纖維的手感有些像棉花或羊絨,Orlon這個詞本身并沒有“絨”的意思,杜邦公司也沒有把它當作開司米來推銷。既然我們用腈綸棉作為一種手感像棉花的聚丙烯腈纖維(polyacrylonitrile fiber)的商品名,我們也可以用腈綸絨作為另一種更細、更軟、手感更像羊絨的同類纖維的商品名,完全沒有必要用開司米或開司米絨這種混淆視聽的名稱。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這兩行詩派生出了撲朔迷離這個成語。巧合的是,安哥拉兔絨(Angora wool)的來龍去脈也夠撲朔迷離的。
首先,有四種事物在漢語里都叫安哥拉,即安哥拉兔(Angora rabbit)、安哥拉絨(Angora wool)、安哥拉山羊(Angora goat)和非洲的安哥拉共和國(Republic of Angola)。從英文拼寫就可以看出,前三種安哥拉拼寫相同,彼此有關(guān)聯(lián);最后一種安哥拉拼寫不同,與前三種沒有關(guān)聯(lián)。譯名之所以發(fā)生混淆,是因為漢語里沒有/ra/這個音,只好把它轉(zhuǎn)寫成拉,跟/la/的轉(zhuǎn)寫一樣。
其次,安哥拉兔、安哥拉絨和安哥拉山羊的原產(chǎn)地是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這個地方原本在希臘語里叫Aγκυpα,轉(zhuǎn)寫成拉丁字母是ánkyra,11世紀被突厥兼并后,歐洲人多稱之為Angora,直到1930年才通過立法,改名叫Ankara。不過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了當?shù)匚锂a(chǎn)的名字,盡管地名改了,其他事物仍保留著原來的名稱。
第三,只有安哥拉兔身上的毛稱為Angora wool,簡稱Angora;安哥拉山羊身上長的那種帶光澤(lustre)的毛叫mohair“馬海毛”,這個詞在土耳其語里的意思是“精選的毛”。
最后,安哥拉兔跟開司米羊一樣,身上也長兩種毛,能稱為絨的,也僅是下層的細絨毛。安哥拉山羊跟開司米山羊卻不一樣,身上的毛都叫馬海毛,不需要去護毛。
駝絨的情況比較簡單,只有雙峰駱駝(bactrian camel)身上才有絨毛,而且也僅在寒季有。這種毛在春季采下來或剪下來后,也得除去里面夾雜的護毛,才能紡成線,制成各種毛紡織品。在英語里,駝絨有時稱作camel wool或camel down,不過更多時候稱作camel hair或camel's hair。
(來源:《英語學習》雜志,編輯:Helen)